台北電影節那陣子看了海角七號,當時就有很多看過的人都推薦這部電影。現在看到這麼受到大家歡迎,也為它感到開心。
看完海角7號的當下,很想知道導演拍這部電影的動機,查了資料之後得知,原來發想是來自一則新聞,一封日據時代的信件花了兩年的時間才送達的這個點。
兩段相隔六十年有所呼應的戀情軸線,觸發我的是日據時代的日本老師與女大學生的戀情。這段故事,也可以說是我的外公和外婆的故事。電影中,他們有七封未寄出的情書,而現實生活中,我的外公和外婆之間,只有一句承諾。不過外婆等候六十年的承諾終究沒有實現,對我的媽媽而言,她對父親的記憶就只有那唯一的一張舊相片。
在我小時候,媽媽偶爾會拿外公的照片給我們看,她說她爸爸是日本人,照片上的是外公與他的元配的結婚照,就是穿著和服的那種日式結婚照。媽媽3歲的時候,台灣光復,外公就跟著日本政府離開台灣了。外公說他會盡快回來台灣,不過從此就音訊全無了。據外婆說,外公當時考慮想把我媽媽帶走,但是後來又放棄了,要是是兒子,就一定會帶吧。因為村子裡大家都知道我媽媽有個日本爸爸,所以她小時後都被其他小朋友叫做「番仔」,(奇怪,這不是叫原住民的嗎),還好媽媽其他同母異父的兄弟姊妹都對她疼愛有加。聽說比媽媽年紀大將進20歲的大阿姨曾經也暗戀著我外公呢,後來我媽媽長大了,連大阿姨的大女兒也愛到追求我媽媽的男人,但因為我媽不愛他,他就娶了大阿姨的大女兒了。真是複雜的大家庭(三組不同父親的小孩的家庭)。有些朋友聽過這些事,都問說我外婆是不是很厲害,我想可能是當時生活很窮困吧。
外婆和媽媽都相信外公坐的船可能遭遇不測,所以一直都沒有給她們消息,不過我卻覺得他應該是不想回來了吧,雖然他的元配在台灣的時候就已經病死了,但是回到日本之後應該是另外再娶了,就像很多美國大兵在殖民地與當地女人生下了小孩,但最後還是拍拍屁股一走了之,回到祖國結婚生子,繼續過著他「應該」過的生活。
現實生活永遠比電影殘酷,看了海角七號勾起了我這些回憶,但也只是回憶。外婆去年過世了,媽媽也得了失智症,永遠只記得她爸爸的那張舊照片,以及過去的記憶,真的也沒剩下什麼了。
其實本來是要從電影裡寫關於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關係,但就寫到這裡來了,寫了一篇重點不知在哪的東西,不過還是想說,當有些人在仇恨日本人的時候(或是殖民者),還是有像我們這種對日本有著許多複雜情緒或是情感的人存在的啊。
唉,真是沒重點,回去再好好唸書。
這場戰爭真的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,也引發了許多故事.
回覆刪除我看了很多很多戰爭前後的資籵.其實像妳外外那樣去外地出征(?)或工作的人,因為日本戰敗經濟吃緊的原故,他們那一群原本出外為國効命的人,在戰後想回日本反而遭到住一直死守在日本的人所排擠.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飯碗要被搶走.
而很多傷殘的日本兵,在回國之後找不到工作,國家也沒錢沒空理他們.很多就是負著傷一直穿著軍服當乞丐.即使戰後一兩年還是看得到許多穿著軍服的乞丐.而他們走到哪都被人看不起,被嘲笑.日本人覺得他們沒有打勝仗害得他們又窮又丟臉,所有氣都出在那些可憐的阿兵哥身上.
讀昭和時期的小說,特別是戰爭前後,都有種痛苦的快發狂的感覺.因為一切都太不正常了.戰爭和貧窮讓人變得異常殘酷.而居住在日本的台灣人和韓國人在戰後也是日本人欺負的對象之一.我想妳外公在那樣的情況下,就算有錢(那個年代大家都窮到脫褲子),但想到其他日本人對第三國人的態度,應該也不敢輕易嚐試接你外婆和媽媽過去.
以前同事的女友,她外公也是日本人.戰後徹退也沒把她們接走.但她們家算是當地旺族,所以外公不在,娘家還是把她們都照顧得很好.只是同事的女友被算命的說要承擔外公那邊的業力,所以她的大劫難很多,身體也很不好.還被說活不過三十一歲.講到這裏,那這樣我是不是也該去找人好好算一下??
其實把那個年代類似海角七號這樣的故事整理一下.再想想當時國民黨對本省人所做的事.外省人應該多多少少可以理解為什麼本省人親日的原因吧.
聽妳這樣講
回覆刪除那的確是我忽略掉 也不會想到的層面
也許他也有他的苦衷吧
但大家心裡應該都留有遺憾吧...
只能說 戰爭真的很可怕